汪中求,汪中求讲师,汪中求联系方式,汪中求培训师-【讲师网】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汪中求: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2016-01-20 45763
开篇话:

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

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编者按:此文是应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的邀请做的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现原文贴到这里,欢迎广大网友留言、讨论。 开篇话: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汪:现在小洋人实 

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编者按:此文是应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的邀请做的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现原文贴到这里,欢迎广大网友留言、讨论。 开篇话: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汪:现在小洋人实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

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imes;3=3285(小时)约合137天。辞职后,流浪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约8小时,3×365×8=8760 (小时)。正好365整天。闭门创作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约10小时,3×365×10=10950(小时),约合456整天。以上相加,1080(整天),约等于3年。也就是说,实际用上三年时间于一个点的学习,一定会大有所成。 尹:现在人看书少了,但是有些书在人生路上是不能错过的,您如果作为师长,您对年轻人会推荐哪一类的书呢? 汪:读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但我们要掌握两点:一个不要认为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要有选择,要选名家的经典书。第二,要读一些历史书,现实就是历史的重复,主要是为了分辨是非,看看老祖宗是怎么活的,怎么处理难题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读些历史书都是有好处的,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汪老师名言:素质就是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代表素质。 尹:很多年轻人有一种困惑,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上学不多,而我们看似上了很多年学的人做起事来往往瞻前顾后,缩手缩脚,知识多了到底有无用处?汪:这其中有一个错误的理解,不是知识束缚了实践,而是知识与实践结合得不好,知识使用率不高而已。实践、行万里路与读书同样重要。知与识是两个概念,是信息量和见解的合二为一。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只是有了掌握了知识量,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实践。知识还要会消化,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知识本是不值钱的,只有在理念的吸引下生的集群的知识才可能成为个人的竞争力。

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编者按:此文是应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的邀请做的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现原文贴到这里,欢迎广大网友留言、讨论。 开篇话: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汪:现在小洋人实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

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

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

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行的小集团大事业部的体制,正面激励作用是肯定的,能够更大的发挥管理团队的自主创造性。但是从弊端考虑的话,有些共性的问题不容易集中解决。在这个层面,集团要有辅导机构。首先,这些法人代表需要有危机意识,拼命精神,要有老板的战略意识。哪里下水、哪里上岸,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只关注考核的地方,应该对企业的发展起码有一个三年规划,要致力于为企业的未来打基础。第三,人才培养的观念。二级法人不能只完成任务,还要看他输送多少人才,培养的人的能力越强越应受到鼓励。不要总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汪老师名言:简单不等于容易。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尹:汪老师,您能对我们的营销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吗?汪:小洋人的营销团队德大于才,所以你们的凝聚力比较强。比你们强的团队相互使绊子,产生内耗,未必比你们做得好。但是,咱们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也会受到一种影响,乖孩子胆小嘛。比如,在营销方面要想增产,不要单纯地只做加法,而要靠提高亩产、以乘法来提高产能。再比如,市场规划能力还要增强,尤其是对客户的研究、包括他们到底是哪个群体,他们的爱好、他们对乳品的看法,对产品价格的敏感性等等。甚至还包括不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市场表现有什么区别?产品与竞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有何不同?经销商为什么对新品无动于衷?是我们的品牌力不够还是市场支持费用不给力抑或是资金周转的问题?只有来自一线的调查数据才能支撑营销战略和战术。否则就会不着边际,误打误撞,只有概念没有数据的决策是不精确的。目前,小洋人的人才结构与企业发展速度已经不同步,通俗地说,就是袖子有些短了。在日本,人才战略很清晰,哪个年度哪种人才储备到什么地方都会清晰地列到年度规划中。这方面是我们亟需加强的。 读书篇 汪老师名言:成功=正确的定位+坚定的步伐+快乐的行进。 尹:汪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很忙,有一篇微博提到:女儿说“我爸五年干了人家十年的事”。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会有的。但是我们从您讲课中,能够感受到您丰富的信息量,您平时的时间都是怎么合理利用的?汪:时间是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是每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责任感的显现。一个人最能自我原谅的缺点是懒惰,这往往就是没把时间看得很重。节约时间的意识大于技术。当一个人有明确目标的时候,时间的紧迫性自然就会提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活到60岁以上,工作满打满算是13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业余时间是17年,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怎么利用你的业余时间。我一般会采取化零为整的方法。我一年中经常在路上奔波讲课,比如车上、飞机上我会利用这些闲散时间回邮件、写短信或者写微博。完整的时间都是用来备课、看书、著书、采风等。我看书的速度很快,看书主要是寻找作者观点(经典的例子)、分析数据(各种指标)以及逻辑论证(对问题的分析、论述)等。看的书越多,速度越快,越容易消化。有人做了这样一种研究:从初中开始画画,一直到高中一年级,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大约1小时,4×365×1=1460(小时),约合61整天。上大学后,渐渐恢复以前的爱好,4年中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约合61整天。大学毕业后,到成为教师,才又拿起画笔。在校园的3年里,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的时间每天约3小时,3×365&t

 

imes;3=3285(小时)约合137天。辞职后,流浪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约8小时,3×365×8=8760 (小时)。正好365整天。闭门创作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约10小时,3×365×10=10950(小时),约合456整天。以上相加,1080(整天),约等于3年。也就是说,实际用上三年时间于一个点的学习,一定会大有所成。 尹:现在人看书少了,但是有些书在人生路上是不能错过的,您如果作为师长,您对年轻人会推荐哪一类的书呢? 汪:读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但我们要掌握两点:一个不要认为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要有选择,要选名家的经典书。第二,要读一些历史书,现实就是历史的重复,主要是为了分辨是非,看看老祖宗是怎么活的,怎么处理难题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读些历史书都是有好处的,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汪老师名言:素质就是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代表素质。 尹:很多年轻人有一种困惑,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上学不多,而我们看似上了很多年学的人做起事来往往瞻前顾后,缩手缩脚,知识多了到底有无用处?汪:这其中有一个错误的理解,不是知识束缚了实践,而是知识与实践结合得不好,知识使用率不高而已。实践、行万里路与读书同样重要。知与识是两个概念,是信息量和见解的合二为一。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只是有了掌握了知识量,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实践。知识还要会消化,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知识本是不值钱的,只有在理念的吸引下生的集群的知识才可能成为个人的竞争力。 (此文见于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刊物《行者》2012期P32-34)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编者按:此文是应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的邀请做的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现原文贴到这里,欢迎广大网友留言、讨论。 开篇话: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汪:现在小洋人实

 

行的小集团大事业部的体制,正面激励作用是肯定的,能够更大的发挥管理团队的自主创造性。但是从弊端考虑的话,有些共性的问题不容易集中解决。在这个层面,集团要有辅导机构。首先,这些法人代表需要有危机意识,拼命精神,要有老板的战略意识。哪里下水、哪里上岸,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只关注考核的地方,应该对企业的发展起码有一个三年规划,要致力于为企业的未来打基础。第三,人才培养的观念。二级法人不能只完成任务,还要看他输送多少人才,培养的人的能力越强越应受到鼓励。不要总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汪老师名言:简单不等于容易。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尹:汪老师,您能对我们的营销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吗?汪:小洋人的营销团队德大于才,所以你们的凝聚力比较强。比你们强的团队相互使绊子,产生内耗,未必比你们做得好。但是,咱们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也会受到一种影响,乖孩子胆小嘛。比如,在营销方面要想增产,不要单纯地只做加法,而要靠提高亩产、以乘法来提高产能。再比如,市场规划能力还要增强,尤其是对客户的研究、包括他们到底是哪个群体,他们的爱好、他们对乳品的看法,对产品价格的敏感性等等。甚至还包括不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市场表现有什么区别?产品与竞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有何不同?经销商为什么对新品无动于衷?是我们的品牌力不够还是市场支持费用不给力抑或是资金周转的问题?只有来自一线的调查数据才能支撑营销战略和战术。否则就会不着边际,误打误撞,只有概念没有数据的决策是不精确的。目前,小洋人的人才结构与企业发展速度已经不同步,通俗地说,就是袖子有些短了。在日本,人才战略很清晰,哪个年度哪种人才储备到什么地方都会清晰地列到年度规划中。这方面是我们亟需加强的。 读书篇 汪老师名言:成功=正确的定位+坚定的步伐+快乐的行进。 尹:汪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很忙,有一篇微博提到:女儿说“我爸五年干了人家十年的事”。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会有的。但是我们从您讲课中,能够感受到您丰富的信息量,您平时的时间都是怎么合理利用的?汪:时间是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是每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责任感的显现。一个人最能自我原谅的缺点是懒惰,这往往就是没把时间看得很重。节约时间的意识大于技术。当一个人有明确目标的时候,时间的紧迫性自然就会提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活到60岁以上,工作满打满算是13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业余时间是17年,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怎么利用你的业余时间。我一般会采取化零为整的方法。我一年中经常在路上奔波讲课,比如车上、飞机上我会利用这些闲散时间回邮件、写短信或者写微博。完整的时间都是用来备课、看书、著书、采风等。我看书的速度很快,看书主要是寻找作者观点(经典的例子)、分析数据(各种指标)以及逻辑论证(对问题的分析、论述)等。看的书越多,速度越快,越容易消化。有人做了这样一种研究:从初中开始画画,一直到高中一年级,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大约1小时,4×365×1=1460(小时),约合61整天。上大学后,渐渐恢复以前的爱好,4年中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约合61整天。大学毕业后,到成为教师,才又拿起画笔。在校园的3年里,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的时间每天约3小时,3×365&t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

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编者按:此文是应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的邀请做的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现原文贴到这里,欢迎广大网友留言、讨论。 开篇话: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汪:现在小洋人实

汪:现在小洋人实行的小集团大事业部的体制,正面激励作用是肯定的,能够更大的发挥管理团队的自主创造性。但是从弊端考虑的话,有些共性的问题不容易集中解决。在这个层面,集团要有辅导机构。首先,这些法人代表需要有危机意识,拼命精神,要有老板的战略意识。哪里下水、哪里上岸,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只关注考核的地方,应该对企业的发展起码有一个三年规划,要致力于为企业的未来打基础。第三,人才培养的观念。二级法人不能只完成任务,还要看他输送多少人才,培养的人的能力越强越应受到鼓励。不要总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行的小集团大事业部的体制,正面激励作用是肯定的,能够更大的发挥管理团队的自主创造性。但是从弊端考虑的话,有些共性的问题不容易集中解决。在这个层面,集团要有辅导机构。首先,这些法人代表需要有危机意识,拼命精神,要有老板的战略意识。哪里下水、哪里上岸,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只关注考核的地方,应该对企业的发展起码有一个三年规划,要致力于为企业的未来打基础。第三,人才培养的观念。二级法人不能只完成任务,还要看他输送多少人才,培养的人的能力越强越应受到鼓励。不要总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汪老师名言:简单不等于容易。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尹:汪老师,您能对我们的营销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吗?汪:小洋人的营销团队德大于才,所以你们的凝聚力比较强。比你们强的团队相互使绊子,产生内耗,未必比你们做得好。但是,咱们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也会受到一种影响,乖孩子胆小嘛。比如,在营销方面要想增产,不要单纯地只做加法,而要靠提高亩产、以乘法来提高产能。再比如,市场规划能力还要增强,尤其是对客户的研究、包括他们到底是哪个群体,他们的爱好、他们对乳品的看法,对产品价格的敏感性等等。甚至还包括不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市场表现有什么区别?产品与竞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有何不同?经销商为什么对新品无动于衷?是我们的品牌力不够还是市场支持费用不给力抑或是资金周转的问题?只有来自一线的调查数据才能支撑营销战略和战术。否则就会不着边际,误打误撞,只有概念没有数据的决策是不精确的。目前,小洋人的人才结构与企业发展速度已经不同步,通俗地说,就是袖子有些短了。在日本,人才战略很清晰,哪个年度哪种人才储备到什么地方都会清晰地列到年度规划中。这方面是我们亟需加强的。 读书篇 汪老师名言:成功=正确的定位+坚定的步伐+快乐的行进。 尹:汪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很忙,有一篇微博提到:女儿说“我爸五年干了人家十年的事”。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会有的。但是我们从您讲课中,能够感受到您丰富的信息量,您平时的时间都是怎么合理利用的?汪:时间是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是每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责任感的显现。一个人最能自我原谅的缺点是懒惰,这往往就是没把时间看得很重。节约时间的意识大于技术。当一个人有明确目标的时候,时间的紧迫性自然就会提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活到60岁以上,工作满打满算是13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业余时间是17年,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怎么利用你的业余时间。我一般会采取化零为整的方法。我一年中经常在路上奔波讲课,比如车上、飞机上我会利用这些闲散时间回邮件、写短信或者写微博。完整的时间都是用来备课、看书、著书、采风等。我看书的速度很快,看书主要是寻找作者观点(经典的例子)、分析数据(各种指标)以及逻辑论证(对问题的分析、论述)等。看的书越多,速度越快,越容易消化。有人做了这样一种研究:从初中开始画画,一直到高中一年级,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大约1小时,4×365×1=1460(小时),约合61整天。上大学后,渐渐恢复以前的爱好,4年中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约合61整天。大学毕业后,到成为教师,才又拿起画笔。在校园的3年里,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的时间每天约3小时,3×365&t 

行的小集团大事业部的体制,正面激励作用是肯定的,能够更大的发挥管理团队的自主创造性。但是从弊端考虑的话,有些共性的问题不容易集中解决。在这个层面,集团要有辅导机构。首先,这些法人代表需要有危机意识,拼命精神,要有老板的战略意识。哪里下水、哪里上岸,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只关注考核的地方,应该对企业的发展起码有一个三年规划,要致力于为企业的未来打基础。第三,人才培养的观念。二级法人不能只完成任务,还要看他输送多少人才,培养的人的能力越强越应受到鼓励。不要总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汪老师名言:简单不等于容易。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尹:汪老师,您能对我们的营销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吗?汪:小洋人的营销团队德大于才,所以你们的凝聚力比较强。比你们强的团队相互使绊子,产生内耗,未必比你们做得好。但是,咱们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也会受到一种影响,乖孩子胆小嘛。比如,在营销方面要想增产,不要单纯地只做加法,而要靠提高亩产、以乘法来提高产能。再比如,市场规划能力还要增强,尤其是对客户的研究、包括他们到底是哪个群体,他们的爱好、他们对乳品的看法,对产品价格的敏感性等等。甚至还包括不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市场表现有什么区别?产品与竞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有何不同?经销商为什么对新品无动于衷?是我们的品牌力不够还是市场支持费用不给力抑或是资金周转的问题?只有来自一线的调查数据才能支撑营销战略和战术。否则就会不着边际,误打误撞,只有概念没有数据的决策是不精确的。目前,小洋人的人才结构与企业发展速度已经不同步,通俗地说,就是袖子有些短了。在日本,人才战略很清晰,哪个年度哪种人才储备到什么地方都会清晰地列到年度规划中。这方面是我们亟需加强的。 读书篇 汪老师名言:成功=正确的定位+坚定的步伐+快乐的行进。 尹:汪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很忙,有一篇微博提到:女儿说“我爸五年干了人家十年的事”。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会有的。但是我们从您讲课中,能够感受到您丰富的信息量,您平时的时间都是怎么合理利用的?汪:时间是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是每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责任感的显现。一个人最能自我原谅的缺点是懒惰,这往往就是没把时间看得很重。节约时间的意识大于技术。当一个人有明确目标的时候,时间的紧迫性自然就会提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活到60岁以上,工作满打满算是13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业余时间是17年,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怎么利用你的业余时间。我一般会采取化零为整的方法。我一年中经常在路上奔波讲课,比如车上、飞机上我会利用这些闲散时间回邮件、写短信或者写微博。完整的时间都是用来备课、看书、著书、采风等。我看书的速度很快,看书主要是寻找作者观点(经典的例子)、分析数据(各种指标)以及逻辑论证(对问题的分析、论述)等。看的书越多,速度越快,越容易消化。有人做了这样一种研究:从初中开始画画,一直到高中一年级,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大约1小时,4×365×1=1460(小时),约合61整天。上大学后,渐渐恢复以前的爱好,4年中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约合61整天。大学毕业后,到成为教师,才又拿起画笔。在校园的3年里,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的时间每天约3小时,3×365&t汪老师名言:简单不等于容易。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imes;3=3285(小时)约合137天。辞职后,流浪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约8小时,3×365×8=8760 (小时)。正好365整天。闭门创作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约10小时,3×365×10=10950(小时),约合456整天。以上相加,1080(整天),约等于3年。也就是说,实际用上三年时间于一个点的学习,一定会大有所成。 尹:现在人看书少了,但是有些书在人生路上是不能错过的,您如果作为师长,您对年轻人会推荐哪一类的书呢? 汪:读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但我们要掌握两点:一个不要认为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要有选择,要选名家的经典书。第二,要读一些历史书,现实就是历史的重复,主要是为了分辨是非,看看老祖宗是怎么活的,怎么处理难题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读些历史书都是有好处的,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汪老师名言:素质就是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代表素质。 尹:很多年轻人有一种困惑,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上学不多,而我们看似上了很多年学的人做起事来往往瞻前顾后,缩手缩脚,知识多了到底有无用处?汪:这其中有一个错误的理解,不是知识束缚了实践,而是知识与实践结合得不好,知识使用率不高而已。实践、行万里路与读书同样重要。知与识是两个概念,是信息量和见解的合二为一。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只是有了掌握了知识量,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实践。知识还要会消化,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知识本是不值钱的,只有在理念的吸引下生的集群的知识才可能成为个人的竞争力。 (此文见于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刊物《行者》2012期P32-34) 

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编者按:此文是应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的邀请做的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现原文贴到这里,欢迎广大网友留言、讨论。 开篇话: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汪:现在小洋人实尹:汪老师,您能对我们的营销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吗?

汪:小洋人的营销团队德大于才,所以你们的凝聚力比较强。比你们强的团队相互使绊子,产生内耗,未必比你们做得好。但是,咱们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也会受到一种影响,乖孩子胆小嘛。

比如,在营销方面要想增产,不要单纯地只做加法,而要靠提高亩产、以乘法来提高产能。再比如,市场规划能力还要增强,尤其是对客户的研究、包括他们到底是哪个群体,他们的爱好、他们对乳品的看法,对产品价格的敏感性等等。甚至还包括不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市场表现有什么区别?产品与竞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有何不同?经销商为什么对新品无动于衷?是我们的品牌力不够还是市场支持费用不给力抑或是资金周转的问题 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编者按:此文是应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的邀请做的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现原文贴到这里,欢迎广大网友留言、讨论。 开篇话: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汪:现在小洋人实?只有来自一线的调查数据才能支撑营销战略和战术。否则就会不着边际,误打误撞,只有概念没有数据的决策是不精确的。

目前,小洋人的人才结构与企业发展速度已经不同步,通俗地说,就是袖子有些短了。在日本,人才战略很清晰,哪个年度哪种人才储备到什么地方都会清晰地列到年度规划中。这方面是我们亟需加强的。

行的小集团大事业部的体制,正面激励作用是肯定的,能够更大的发挥管理团队的自主创造性。但是从弊端考虑的话,有些共性的问题不容易集中解决。在这个层面,集团要有辅导机构。首先,这些法人代表需要有危机意识,拼命精神,要有老板的战略意识。哪里下水、哪里上岸,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只关注考核的地方,应该对企业的发展起码有一个三年规划,要致力于为企业的未来打基础。第三,人才培养的观念。二级法人不能只完成任务,还要看他输送多少人才,培养的人的能力越强越应受到鼓励。不要总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汪老师名言:简单不等于容易。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尹:汪老师,您能对我们的营销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吗?汪:小洋人的营销团队德大于才,所以你们的凝聚力比较强。比你们强的团队相互使绊子,产生内耗,未必比你们做得好。但是,咱们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也会受到一种影响,乖孩子胆小嘛。比如,在营销方面要想增产,不要单纯地只做加法,而要靠提高亩产、以乘法来提高产能。再比如,市场规划能力还要增强,尤其是对客户的研究、包括他们到底是哪个群体,他们的爱好、他们对乳品的看法,对产品价格的敏感性等等。甚至还包括不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市场表现有什么区别?产品与竞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有何不同?经销商为什么对新品无动于衷?是我们的品牌力不够还是市场支持费用不给力抑或是资金周转的问题?只有来自一线的调查数据才能支撑营销战略和战术。否则就会不着边际,误打误撞,只有概念没有数据的决策是不精确的。目前,小洋人的人才结构与企业发展速度已经不同步,通俗地说,就是袖子有些短了。在日本,人才战略很清晰,哪个年度哪种人才储备到什么地方都会清晰地列到年度规划中。这方面是我们亟需加强的。 读书篇 汪老师名言:成功=正确的定位+坚定的步伐+快乐的行进。 尹:汪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很忙,有一篇微博提到:女儿说“我爸五年干了人家十年的事”。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会有的。但是我们从您讲课中,能够感受到您丰富的信息量,您平时的时间都是怎么合理利用的?汪:时间是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是每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责任感的显现。一个人最能自我原谅的缺点是懒惰,这往往就是没把时间看得很重。节约时间的意识大于技术。当一个人有明确目标的时候,时间的紧迫性自然就会提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活到60岁以上,工作满打满算是13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业余时间是17年,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怎么利用你的业余时间。我一般会采取化零为整的方法。我一年中经常在路上奔波讲课,比如车上、飞机上我会利用这些闲散时间回邮件、写短信或者写微博。完整的时间都是用来备课、看书、著书、采风等。我看书的速度很快,看书主要是寻找作者观点(经典的例子)、分析数据(各种指标)以及逻辑论证(对问题的分析、论述)等。看的书越多,速度越快,越容易消化。有人做了这样一种研究:从初中开始画画,一直到高中一年级,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大约1小时,4×365×1=1460(小时),约合61整天。上大学后,渐渐恢复以前的爱好,4年中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约合61整天。大学毕业后,到成为教师,才又拿起画笔。在校园的3年里,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的时间每天约3小时,3×365&t

 

行的小集团大事业部的体制,正面激励作用是肯定的,能够更大的发挥管理团队的自主创造性。但是从弊端考虑的话,有些共性的问题不容易集中解决。在这个层面,集团要有辅导机构。首先,这些法人代表需要有危机意识,拼命精神,要有老板的战略意识。哪里下水、哪里上岸,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只关注考核的地方,应该对企业的发展起码有一个三年规划,要致力于为企业的未来打基础。第三,人才培养的观念。二级法人不能只完成任务,还要看他输送多少人才,培养的人的能力越强越应受到鼓励。不要总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汪老师名言:简单不等于容易。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尹:汪老师,您能对我们的营销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吗?汪:小洋人的营销团队德大于才,所以你们的凝聚力比较强。比你们强的团队相互使绊子,产生内耗,未必比你们做得好。但是,咱们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也会受到一种影响,乖孩子胆小嘛。比如,在营销方面要想增产,不要单纯地只做加法,而要靠提高亩产、以乘法来提高产能。再比如,市场规划能力还要增强,尤其是对客户的研究、包括他们到底是哪个群体,他们的爱好、他们对乳品的看法,对产品价格的敏感性等等。甚至还包括不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市场表现有什么区别?产品与竞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有何不同?经销商为什么对新品无动于衷?是我们的品牌力不够还是市场支持费用不给力抑或是资金周转的问题?只有来自一线的调查数据才能支撑营销战略和战术。否则就会不着边际,误打误撞,只有概念没有数据的决策是不精确的。目前,小洋人的人才结构与企业发展速度已经不同步,通俗地说,就是袖子有些短了。在日本,人才战略很清晰,哪个年度哪种人才储备到什么地方都会清晰地列到年度规划中。这方面是我们亟需加强的。 读书篇 汪老师名言:成功=正确的定位+坚定的步伐+快乐的行进。 尹:汪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很忙,有一篇微博提到:女儿说“我爸五年干了人家十年的事”。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会有的。但是我们从您讲课中,能够感受到您丰富的信息量,您平时的时间都是怎么合理利用的?汪:时间是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是每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责任感的显现。一个人最能自我原谅的缺点是懒惰,这往往就是没把时间看得很重。节约时间的意识大于技术。当一个人有明确目标的时候,时间的紧迫性自然就会提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活到60岁以上,工作满打满算是13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业余时间是17年,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怎么利用你的业余时间。我一般会采取化零为整的方法。我一年中经常在路上奔波讲课,比如车上、飞机上我会利用这些闲散时间回邮件、写短信或者写微博。完整的时间都是用来备课、看书、著书、采风等。我看书的速度很快,看书主要是寻找作者观点(经典的例子)、分析数据(各种指标)以及逻辑论证(对问题的分析、论述)等。看的书越多,速度越快,越容易消化。有人做了这样一种研究:从初中开始画画,一直到高中一年级,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大约1小时,4×365×1=1460(小时),约合61整天。上大学后,渐渐恢复以前的爱好,4年中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约合61整天。大学毕业后,到成为教师,才又拿起画笔。在校园的3年里,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的时间每天约3小时,3×365&t读书篇

imes;3=3285(小时)约合137天。辞职后,流浪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约8小时,3×365×8=8760 (小时)。正好365整天。闭门创作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约10小时,3×365×10=10950(小时),约合456整天。以上相加,1080(整天),约等于3年。也就是说,实际用上三年时间于一个点的学习,一定会大有所成。 尹:现在人看书少了,但是有些书在人生路上是不能错过的,您如果作为师长,您对年轻人会推荐哪一类的书呢? 汪:读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但我们要掌握两点:一个不要认为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要有选择,要选名家的经典书。第二,要读一些历史书,现实就是历史的重复,主要是为了分辨是非,看看老祖宗是怎么活的,怎么处理难题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读些历史书都是有好处的,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汪老师名言:素质就是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代表素质。 尹:很多年轻人有一种困惑,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上学不多,而我们看似上了很多年学的人做起事来往往瞻前顾后,缩手缩脚,知识多了到底有无用处?汪:这其中有一个错误的理解,不是知识束缚了实践,而是知识与实践结合得不好,知识使用率不高而已。实践、行万里路与读书同样重要。知与识是两个概念,是信息量和见解的合二为一。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只是有了掌握了知识量,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实践。知识还要会消化,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知识本是不值钱的,只有在理念的吸引下生的集群的知识才可能成为个人的竞争力。 (此文见于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刊物《行者》2012期P32-34)汪老师名言:成功=正确的定位+坚定的步伐+快乐的行进。

imes;3=3285(小时)约合137天。辞职后,流浪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约8小时,3×365×8=8760 (小时)。正好365整天。闭门创作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约10小时,3×365×10=10950(小时),约合456整天。以上相加,1080(整天),约等于3年。也就是说,实际用上三年时间于一个点的学习,一定会大有所成。 尹:现在人看书少了,但是有些书在人生路上是不能错过的,您如果作为师长,您对年轻人会推荐哪一类的书呢? 汪:读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但我们要掌握两点:一个不要认为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要有选择,要选名家的经典书。第二,要读一些历史书,现实就是历史的重复,主要是为了分辨是非,看看老祖宗是怎么活的,怎么处理难题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读些历史书都是有好处的,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汪老师名言:素质就是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代表素质。 尹:很多年轻人有一种困惑,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上学不多,而我们看似上了很多年学的人做起事来往往瞻前顾后,缩手缩脚,知识多了到底有无用处?汪:这其中有一个错误的理解,不是知识束缚了实践,而是知识与实践结合得不好,知识使用率不高而已。实践、行万里路与读书同样重要。知与识是两个概念,是信息量和见解的合二为一。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只是有了掌握了知识量,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实践。知识还要会消化,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知识本是不值钱的,只有在理念的吸引下生的集群的知识才可能成为个人的竞争力。 (此文见于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刊物《行者》2012期P32-34)

 

尹:汪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很忙,有一篇微博提到:女儿说“我爸五年干了人家十年的事”。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会有的。但是我们从您讲课中,能够感受到您丰富的信息量,您平时的时间都是怎么合理利用的?

汪:时间是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是每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责任感的显现。一个人最能自我原谅的缺点是懒惰,这往往就是没把时间看得很重。节约时间的意识大于技术。当一个人有明确目标的时候,时间的紧迫性自然就会提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活到 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编者按:此文是应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的邀请做的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现原文贴到这里,欢迎广大网友留言、讨论。 开篇话: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汪:现在小洋人实60岁以上,工作满打满算是13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业余时间是17年,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怎么利用你的业余时间。

我一般会采取化零为整的方法。我一年中经常在路上奔波讲课,比如车上、飞机上我会利用这些闲散时间回邮件、写短信或者写微博。完整的时间都是用来备课、看书、著书、采风等。我看书的速度很快,看书主要是寻找作者观点(经典的例子)、分析数据(各种指标)以及逻辑论证(对问题的分析、论述)等。看的书越多,速度越快,越容易消化。

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编者按:此文是应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的邀请做的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现原文贴到这里,欢迎广大网友留言、讨论。 开篇话: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汪:现在小洋人实有人做了这样一种研究:从初中开始画画,一直到高中一年级,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大约1小时,4×行的小集团大事业部的体制,正面激励作用是肯定的,能够更大的发挥管理团队的自主创造性。但是从弊端考虑的话,有些共性的问题不容易集中解决。在这个层面,集团要有辅导机构。首先,这些法人代表需要有危机意识,拼命精神,要有老板的战略意识。哪里下水、哪里上岸,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只关注考核的地方,应该对企业的发展起码有一个三年规划,要致力于为企业的未来打基础。第三,人才培养的观念。二级法人不能只完成任务,还要看他输送多少人才,培养的人的能力越强越应受到鼓励。不要总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汪老师名言:简单不等于容易。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尹:汪老师,您能对我们的营销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吗?汪:小洋人的营销团队德大于才,所以你们的凝聚力比较强。比你们强的团队相互使绊子,产生内耗,未必比你们做得好。但是,咱们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也会受到一种影响,乖孩子胆小嘛。比如,在营销方面要想增产,不要单纯地只做加法,而要靠提高亩产、以乘法来提高产能。再比如,市场规划能力还要增强,尤其是对客户的研究、包括他们到底是哪个群体,他们的爱好、他们对乳品的看法,对产品价格的敏感性等等。甚至还包括不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市场表现有什么区别?产品与竞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有何不同?经销商为什么对新品无动于衷?是我们的品牌力不够还是市场支持费用不给力抑或是资金周转的问题?只有来自一线的调查数据才能支撑营销战略和战术。否则就会不着边际,误打误撞,只有概念没有数据的决策是不精确的。目前,小洋人的人才结构与企业发展速度已经不同步,通俗地说,就是袖子有些短了。在日本,人才战略很清晰,哪个年度哪种人才储备到什么地方都会清晰地列到年度规划中。这方面是我们亟需加强的。 读书篇 汪老师名言:成功=正确的定位+坚定的步伐+快乐的行进。 尹:汪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很忙,有一篇微博提到:女儿说“我爸五年干了人家十年的事”。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会有的。但是我们从您讲课中,能够感受到您丰富的信息量,您平时的时间都是怎么合理利用的?汪:时间是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是每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责任感的显现。一个人最能自我原谅的缺点是懒惰,这往往就是没把时间看得很重。节约时间的意识大于技术。当一个人有明确目标的时候,时间的紧迫性自然就会提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活到60岁以上,工作满打满算是13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业余时间是17年,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怎么利用你的业余时间。我一般会采取化零为整的方法。我一年中经常在路上奔波讲课,比如车上、飞机上我会利用这些闲散时间回邮件、写短信或者写微博。完整的时间都是用来备课、看书、著书、采风等。我看书的速度很快,看书主要是寻找作者观点(经典的例子)、分析数据(各种指标)以及逻辑论证(对问题的分析、论述)等。看的书越多,速度越快,越容易消化。有人做了这样一种研究:从初中开始画画,一直到高中一年级,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大约1小时,4×365×1=1460(小时),约合61整天。上大学后,渐渐恢复以前的爱好,4年中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约合61整天。大学毕业后,到成为教师,才又拿起画笔。在校园的3年里,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的时间每天约3小时,3×365&t365×1=1460(小时),约合61整天。上大学后,渐渐恢复以前的爱好, 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编者按:此文是应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的邀请做的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现原文贴到这里,欢迎广大网友留言、讨论。 开篇话: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汪:现在小洋人实4年中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约合61整天。大学毕业后,到成为教师,才又拿起画笔。在校园的3年里,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的时间每天约imes;3=3285(小时)约合137天。辞职后,流浪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约8小时,3×365×8=8760 (小时)。正好365整天。闭门创作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约10小时,3×365×10=10950(小时),约合456整天。以上相加,1080(整天),约等于3年。也就是说,实际用上三年时间于一个点的学习,一定会大有所成。 尹:现在人看书少了,但是有些书在人生路上是不能错过的,您如果作为师长,您对年轻人会推荐哪一类的书呢? 汪:读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但我们要掌握两点:一个不要认为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要有选择,要选名家的经典书。第二,要读一些历史书,现实就是历史的重复,主要是为了分辨是非,看看老祖宗是怎么活的,怎么处理难题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读些历史书都是有好处的,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汪老师名言:素质就是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代表素质。 尹:很多年轻人有一种困惑,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上学不多,而我们看似上了很多年学的人做起事来往往瞻前顾后,缩手缩脚,知识多了到底有无用处?汪:这其中有一个错误的理解,不是知识束缚了实践,而是知识与实践结合得不好,知识使用率不高而已。实践、行万里路与读书同样重要。知与识是两个概念,是信息量和见解的合二为一。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只是有了掌握了知识量,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实践。知识还要会消化,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知识本是不值钱的,只有在理念的吸引下生的集群的知识才可能成为个人的竞争力。 (此文见于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刊物《行者》2012期P32-34)3小时,3×365×imes;3=3285(小时)约合137天。辞职后,流浪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约8小时,3×365×8=8760 (小时)。正好365整天。闭门创作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约10小时,3×365×10=10950(小时),约合456整天。以上相加,1080(整天),约等于3年。也就是说,实际用上三年时间于一个点的学习,一定会大有所成。 尹:现在人看书少了,但是有些书在人生路上是不能错过的,您如果作为师长,您对年轻人会推荐哪一类的书呢? 汪:读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但我们要掌握两点:一个不要认为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要有选择,要选名家的经典书。第二,要读一些历史书,现实就是历史的重复,主要是为了分辨是非,看看老祖宗是怎么活的,怎么处理难题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读些历史书都是有好处的,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汪老师名言:素质就是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代表素质。 尹:很多年轻人有一种困惑,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上学不多,而我们看似上了很多年学的人做起事来往往瞻前顾后,缩手缩脚,知识多了到底有无用处?汪:这其中有一个错误的理解,不是知识束缚了实践,而是知识与实践结合得不好,知识使用率不高而已。实践、行万里路与读书同样重要。知与识是两个概念,是信息量和见解的合二为一。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只是有了掌握了知识量,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实践。知识还要会消化,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知识本是不值钱的,只有在理念的吸引下生的集群的知识才可能成为个人的竞争力。 (此文见于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刊物《行者》2012期P32-34)3=3285(小时)约合137天。辞职后,流浪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约8小时,3×365× 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编者按:此文是应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的邀请做的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现原文贴到这里,欢迎广大网友留言、讨论。 开篇话: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汪:现在小洋人实8=8760 (小时)。正好365整天。闭门创作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约10小时,3×365×行的小集团大事业部的体制,正面激励作用是肯定的,能够更大的发挥管理团队的自主创造性。但是从弊端考虑的话,有些共性的问题不容易集中解决。在这个层面,集团要有辅导机构。首先,这些法人代表需要有危机意识,拼命精神,要有老板的战略意识。哪里下水、哪里上岸,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只关注考核的地方,应该对企业的发展起码有一个三年规划,要致力于为企业的未来打基础。第三,人才培养的观念。二级法人不能只完成任务,还要看他输送多少人才,培养的人的能力越强越应受到鼓励。不要总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汪老师名言:简单不等于容易。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尹:汪老师,您能对我们的营销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吗?汪:小洋人的营销团队德大于才,所以你们的凝聚力比较强。比你们强的团队相互使绊子,产生内耗,未必比你们做得好。但是,咱们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也会受到一种影响,乖孩子胆小嘛。比如,在营销方面要想增产,不要单纯地只做加法,而要靠提高亩产、以乘法来提高产能。再比如,市场规划能力还要增强,尤其是对客户的研究、包括他们到底是哪个群体,他们的爱好、他们对乳品的看法,对产品价格的敏感性等等。甚至还包括不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市场表现有什么区别?产品与竞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有何不同?经销商为什么对新品无动于衷?是我们的品牌力不够还是市场支持费用不给力抑或是资金周转的问题?只有来自一线的调查数据才能支撑营销战略和战术。否则就会不着边际,误打误撞,只有概念没有数据的决策是不精确的。目前,小洋人的人才结构与企业发展速度已经不同步,通俗地说,就是袖子有些短了。在日本,人才战略很清晰,哪个年度哪种人才储备到什么地方都会清晰地列到年度规划中。这方面是我们亟需加强的。 读书篇 汪老师名言:成功=正确的定位+坚定的步伐+快乐的行进。 尹:汪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很忙,有一篇微博提到:女儿说“我爸五年干了人家十年的事”。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会有的。但是我们从您讲课中,能够感受到您丰富的信息量,您平时的时间都是怎么合理利用的?汪:时间是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是每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责任感的显现。一个人最能自我原谅的缺点是懒惰,这往往就是没把时间看得很重。节约时间的意识大于技术。当一个人有明确目标的时候,时间的紧迫性自然就会提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活到60岁以上,工作满打满算是13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业余时间是17年,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怎么利用你的业余时间。我一般会采取化零为整的方法。我一年中经常在路上奔波讲课,比如车上、飞机上我会利用这些闲散时间回邮件、写短信或者写微博。完整的时间都是用来备课、看书、著书、采风等。我看书的速度很快,看书主要是寻找作者观点(经典的例子)、分析数据(各种指标)以及逻辑论证(对问题的分析、论述)等。看的书越多,速度越快,越容易消化。有人做了这样一种研究:从初中开始画画,一直到高中一年级,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大约1小时,4×365×1=1460(小时),约合61整天。上大学后,渐渐恢复以前的爱好,4年中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约合61整天。大学毕业后,到成为教师,才又拿起画笔。在校园的3年里,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的时间每天约3小时,3×365&t10=10950(小时),约合456整天。以上相加,1080(整天),约等于3年。也就是说,实际用上三年时间于一个点的学习,一定会大有所成。

 

imes;3=3285(小时)约合137天。辞职后,流浪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约8小时,3×365×8=8760 (小时)。正好365整天。闭门创作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约10小时,3×365×10=10950(小时),约合456整天。以上相加,1080(整天),约等于3年。也就是说,实际用上三年时间于一个点的学习,一定会大有所成。 尹:现在人看书少了,但是有些书在人生路上是不能错过的,您如果作为师长,您对年轻人会推荐哪一类的书呢? 汪:读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但我们要掌握两点:一个不要认为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要有选择,要选名家的经典书。第二,要读一些历史书,现实就是历史的重复,主要是为了分辨是非,看看老祖宗是怎么活的,怎么处理难题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读些历史书都是有好处的,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汪老师名言:素质就是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代表素质。 尹:很多年轻人有一种困惑,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上学不多,而我们看似上了很多年学的人做起事来往往瞻前顾后,缩手缩脚,知识多了到底有无用处?汪:这其中有一个错误的理解,不是知识束缚了实践,而是知识与实践结合得不好,知识使用率不高而已。实践、行万里路与读书同样重要。知与识是两个概念,是信息量和见解的合二为一。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只是有了掌握了知识量,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实践。知识还要会消化,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知识本是不值钱的,只有在理念的吸引下生的集群的知识才可能成为个人的竞争力。 (此文见于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刊物《行者》2012期P32-34)

尹:现在人看书少了,但是有些书在人生路上是不能错过的,您如果作为师长,您对年轻人会推荐哪一类的书呢?

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编者按:此文是应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的邀请做的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现原文贴到这里,欢迎广大网友留言、讨论。 开篇话: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汪:现在小洋人实

汪:读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但我们要掌握两点:一个不要认为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要有选择,要选名家的经典书。第二,要读一些历史书,现实就是历史的重复,主要是为了分辨是非,看看老祖宗是怎么活的,怎么处理难题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读些历史书都是有好处的,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行的小集团大事业部的体制,正面激励作用是肯定的,能够更大的发挥管理团队的自主创造性。但是从弊端考虑的话,有些共性的问题不容易集中解决。在这个层面,集团要有辅导机构。首先,这些法人代表需要有危机意识,拼命精神,要有老板的战略意识。哪里下水、哪里上岸,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只关注考核的地方,应该对企业的发展起码有一个三年规划,要致力于为企业的未来打基础。第三,人才培养的观念。二级法人不能只完成任务,还要看他输送多少人才,培养的人的能力越强越应受到鼓励。不要总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汪老师名言:简单不等于容易。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尹:汪老师,您能对我们的营销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吗?汪:小洋人的营销团队德大于才,所以你们的凝聚力比较强。比你们强的团队相互使绊子,产生内耗,未必比你们做得好。但是,咱们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也会受到一种影响,乖孩子胆小嘛。比如,在营销方面要想增产,不要单纯地只做加法,而要靠提高亩产、以乘法来提高产能。再比如,市场规划能力还要增强,尤其是对客户的研究、包括他们到底是哪个群体,他们的爱好、他们对乳品的看法,对产品价格的敏感性等等。甚至还包括不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市场表现有什么区别?产品与竞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有何不同?经销商为什么对新品无动于衷?是我们的品牌力不够还是市场支持费用不给力抑或是资金周转的问题?只有来自一线的调查数据才能支撑营销战略和战术。否则就会不着边际,误打误撞,只有概念没有数据的决策是不精确的。目前,小洋人的人才结构与企业发展速度已经不同步,通俗地说,就是袖子有些短了。在日本,人才战略很清晰,哪个年度哪种人才储备到什么地方都会清晰地列到年度规划中。这方面是我们亟需加强的。 读书篇 汪老师名言:成功=正确的定位+坚定的步伐+快乐的行进。 尹:汪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很忙,有一篇微博提到:女儿说“我爸五年干了人家十年的事”。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会有的。但是我们从您讲课中,能够感受到您丰富的信息量,您平时的时间都是怎么合理利用的?汪:时间是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是每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责任感的显现。一个人最能自我原谅的缺点是懒惰,这往往就是没把时间看得很重。节约时间的意识大于技术。当一个人有明确目标的时候,时间的紧迫性自然就会提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活到60岁以上,工作满打满算是13年,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业余时间是17年,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怎么利用你的业余时间。我一般会采取化零为整的方法。我一年中经常在路上奔波讲课,比如车上、飞机上我会利用这些闲散时间回邮件、写短信或者写微博。完整的时间都是用来备课、看书、著书、采风等。我看书的速度很快,看书主要是寻找作者观点(经典的例子)、分析数据(各种指标)以及逻辑论证(对问题的分析、论述)等。看的书越多,速度越快,越容易消化。有人做了这样一种研究:从初中开始画画,一直到高中一年级,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大约1小时,4×365×1=1460(小时),约合61整天。上大学后,渐渐恢复以前的爱好,4年中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约合61整天。大学毕业后,到成为教师,才又拿起画笔。在校园的3年里,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的时间每天约3小时,3×365&t 

imes;3=3285(小时)约合137天。辞职后,流浪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每天约8小时,3×365×8=8760 (小时)。正好365整天。闭门创作3年,用于绘画或阅读有关书籍平均约10小时,3×365×10=10950(小时),约合456整天。以上相加,1080(整天),约等于3年。也就是说,实际用上三年时间于一个点的学习,一定会大有所成。 尹:现在人看书少了,但是有些书在人生路上是不能错过的,您如果作为师长,您对年轻人会推荐哪一类的书呢? 汪:读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但我们要掌握两点:一个不要认为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要有选择,要选名家的经典书。第二,要读一些历史书,现实就是历史的重复,主要是为了分辨是非,看看老祖宗是怎么活的,怎么处理难题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读些历史书都是有好处的,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汪老师名言:素质就是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代表素质。 尹:很多年轻人有一种困惑,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上学不多,而我们看似上了很多年学的人做起事来往往瞻前顾后,缩手缩脚,知识多了到底有无用处?汪:这其中有一个错误的理解,不是知识束缚了实践,而是知识与实践结合得不好,知识使用率不高而已。实践、行万里路与读书同样重要。知与识是两个概念,是信息量和见解的合二为一。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只是有了掌握了知识量,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实践。知识还要会消化,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知识本是不值钱的,只有在理念的吸引下生的集群的知识才可能成为个人的竞争力。 (此文见于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刊物《行者》2012期P32-34)汪老师名言:素质就是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代表素质。

 

做事不贪大 做人不计小 编者按:此文是应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的邀请做的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现原文贴到这里,欢迎广大网友留言、讨论。 开篇话:汪中求老师作为管理咨询专家和小洋人的接触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小洋人商学院留下了他在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真知灼见。他真诚的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睿智的问答都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期《行者》有幸与汪老师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请汪老师谈了他眼中的小洋人,谈了他自己的人生管理,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管理篇:汪老师名言: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尹:汪老师,假如让您用最简短的语言对我们企业有一个描述,您会怎么形容?汪:朴实、自然、实在、本份。本份就会生存,坚守本分就不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尊重企业文化就不可能融不进企业团队。 尹:有人说,食品企业就是老实人做的良心事。本份做人做事其实就是尊重规律,按部就班地稳健发展吧。汪: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走了一些弯路,很常规的东西变得很难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和他的管理半径相配套。有多长的胳膊够多远的东西。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中国制造”也曾经让大家“谈虎色变”。中国有不少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赚钱就是硬道理”,刚一创牌的时候注重质量、消费者的感受,一旦打出市场以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出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一味地想怎样尽快得到更多的金钱效益。因而有不少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部分管理者眼里,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会把“铁杵磨成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 尹:有人对小洋人是这样评价的:小洋人的管理有些保守,发展速度太慢了,如果魄力再大一些,现在的规模不是现在的样子。对此,您怎么看?汪:中国企业拼命做大的同时,很少关注自己的资源优势、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工业化程度及管理团队的管理半径,做起来后就时常捉襟见肘。一个人渴了认为自己可以喝下一座水库,那可以叫抱负;蹲下身去喝,只能喝下两杯,这才是逻辑。小洋人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你们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 日本很多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他们一辈子追求什么?就是看谁的产品品质能到最好,他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不求做大,而是以小为美。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要静下心来调整。首先不应该把做大与做强划等号,大不等于强,小强也可以,小而强。小也可以美的,小而美。 汪老师名言:经过磨合的学习型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尹:目前,小洋人集团内部已经实行“二级法人制”,您对这项管理制度改革怎么看?对我们这支内部创业团队说些什么?汪:现在小洋人实尹:很多年轻人有一种困惑,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上学不多,而我们看似上了很多年学的人做起事来往往瞻前顾后,缩手缩脚,知识多了到底有无用处?

汪:这其中有一个错误的理解,不是知识束缚了实践,而是知识与实践结合得不好,知识使用率不高而已。实践、行万里路与读书同样重要。知与识是两个概念,是信息量和见解的合二为一。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只是有了掌握了知识量,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实践。知识还要会消化,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知识本是不值钱的,只有在理念的吸引下生的集群的知识才可能成为个人的竞争力。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合肥站 hf.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