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清,黄桂清讲师,黄桂清联系方式,黄桂清培训师-【讲师网】
中国企业教育百强专业十佳培训师做智慧的催化师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黄桂清: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性之试探
2016-01-20 48837

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性之试探

 

理论创新就是在解决实践问题和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论断、新理论,它是对原有理论的继承、丰富、发展和突破,是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形态的认识成果。江泽民同志认为: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理论创新是客观辩证法发展的必然。理论创新的灵魂在于体现时代性,创新的动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创新的本质在于它的开拓性,创新的关键在于把握规律性。因此,对于理论创新规律性的把握,将有助于我们认清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使我们的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党的理论创新有什么样的规律性呢?本文经过分析认为,党的理论创新有以下五大规律:

规律一:实事求是律

实事求是律是建立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规律。何谓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也是实事求是律的基本内涵。

 

实事求是律首先是一个面对问题的规律。问题是实践的起点,也是理论创新的最好的入口。创新是一个始于问题又终于问题的过程。从创新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就是围绕问题而创新。党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在问题中进行,社会前进也是在问题的解决中实现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哪里有完全不犯错误、一次就完成了真理的所谓圣人呢?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理论创新,就是要不断地从错误中找出问题,揭示实践中的矛盾,并进而解决问题。

 

在面对问题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律又必然是经过理论探索来实现的,即对于“实事”找出其规律性,有一个“求”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在以前理论上的对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持续探索。邓小平指出:“在变化的条件下,不以新思想、新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又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所在,而实事求是律,正是对于理论创新规律的自觉运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创举,不可能从马列的著作或他人的经验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在长期是革命实践中,我党善于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全局利益的需要,借鉴他人的经验和书本的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因而更快更好地把握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不断作出伟大的理论创新。

 

因此可见,实事求是律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反映和探索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达到意识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而正确地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奠定成功地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石。实事求是律,这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出发点。

规律二:讲求实效律

讲求实效律,就是党的创新理论必须是面向实效的,是能够解决实践问题的,而不是内容空洞的创新形式。如果说,面向问题解决了理论创新的出发点,那么,面向实效就解决了理论创新的着力点。有了对于实效的考虑,理论创新活动就有了具体的目标对象,创新活动就可以运作起来。

 

最能充分体现讲求实效律的实例当数邓小平的“猫论”,即“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该理论以直白的语言和深刻的道理,直接揭示了面向实效的理念。理论创新同样应该如此。如果我们的理论创新出来后,不能够解决任何的实际问题,那么这种创新就是没有价值的,就只是一种伪创新,甚至极有可能连创新的过程都不能开始,因为它的问题只是一个伪命题,很难经受住认真的理论思考。

 

在讲求实效方面,邓小平应该说最完全彻底的。从他个人的曲折经历来说,他“三起三落”就反映了他的实事求是和讲求实效的精神。邓小平政治生涯的曲折经历,反映了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在受到错误处理之后,总是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因而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在1975年的全面整顿中,邓小平以一种极其务实的态度,对全国的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大为好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多次讲话和谈话中,曾经引用并赞赏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讲过的话,即检验一个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大小,就看它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在党的建设理论上,考虑到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这个理论是对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的党建应用,是一种理论创新,同样体积了党的理论创新的井求实效律。在这个理论中强调,要使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取得实效,必须树立学习的理念,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和鼓励学习的用人导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学以致用,必须把落脚点放在增强班子和党组织的合力上,以创新促发展。非但如此,讲求实效的理论渗透到党的各个时期的理论创新活动中。讲求实效律,这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着力点。

规律三:人民为本律

人民为本律,就是以人民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目标和根本动力,这是一条贯穿党的理论创新的一条红线。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这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完全相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最主要的就是以人民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揭示了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因此,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还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首先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共产党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民为本律要求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过程从认识论上说,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坚持、发扬群众路线的历史。邓小平早在60年代就讲道:“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人民为本律要求,党的创新要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江泽民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不仅从理论上复归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本来面貌,而且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是由于我们意识到了它的规律性,所以就有能力把握它和运用它。人民为本律,这是党的理论创新的落脚点。

规律四:思维整合律

思维整合律,就是在党的理论创新中,将实践中和理论上存在的两种以上的观点进行整合,并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更佳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一种涵盖面更高,层次更高的崭新的理论体系。思维整合律运用了一种创新思维方法,即整合思维,它是加拿大罗杰·马丁教授最早提出来的创新性思想,指面对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模式时不是简单地进行选择,而是能够进行建设性的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形成一个既包含已有模式的某些成分但又优于已有模式的新模式。

 

理论创新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思想理论的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式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而且特别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应情况,实用情况。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思维的整合首先是建立在对于实践成果的整合之上的。实事求是律是理论创新的第一大规律,其中求是不仅需要观念更新,更是个基于现实的实际行动。邓小平认为,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理论创新是社会规律的反映,而社会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它内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显现出来。江泽民同志更加明确地指出: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就是要直面现象世界。在社会历史领域,无实践活动就无现象显现,那就谈不上什么的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事求是观强调在创新实践中求是,表现了其对社会规律本质的深刻把握。

 

思维整合最后表现为对于理论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即整合。 结合作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最根本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非常鲜明地提出了以“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新鲜经验。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整合”的历史,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大将改革开放以来以党的创新理论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可见,思维整合律,这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制高点。

规律五:与时俱进律

与时俱进律,就是使党的理论创新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理论创新的关键。与时俱进要求党的理论创新要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代同步,正确反映时代的主题和本质,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认清并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进而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列宁曾经指出,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不同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这就告诉人们,不能够正确把握时代旋律,就无法判断世界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就会沦为形式与空谈。

 

理论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要完成理论创新,就必须与时俱进,就必须解放思想。关于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说:“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43页〕。“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同上,第133页)。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作为批判性思维,它要求人们以批判的眼光敏锐地发现、改变;作为建设性思维,它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创新理论运用与时俱进律的最新成果。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与时俱进律,这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综上所述,党的理论创新是党保持生命活力的重要原因,从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来分析,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能够对于既有的理论作认真的思考研究,找出其中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加以掌握和运用,就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理论创新活动,使理论创新能够在一个更自觉的状态下来进行,保持旺盛的理论创新活力。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合肥站 hf.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蔡老师 15925605583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