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夫,李春夫讲师,李春夫联系方式,李春夫培训师-【讲师网】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春夫:毛泽东掰手指数自己的“接班人”
2016-01-20 49895
         毛泽东能够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成就开天辟地之大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人善任。处于新中国权力顶层的领袖人物,曾被老百姓简化成:毛刘周朱陈林邓。毛泽东对他的这些战友、同事是怎样的看法和评价? 

  国家经历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想陈云,讲了“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又讲了曹操败于赤壁,思念郭嘉的故事。 

  毛泽东让林彪当接班人时,讲了“为要打鬼,借助钟馗”。 

  对另外四名战友,毛泽东在莫斯科有个谈话,分别作了评价。 

  那是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这两个会议,主要的活动是会前的双边、多边接触,主要是中共与苏共的谈判,有了协议才好开大会。 

  那是赫鲁晓夫第四次来陪毛泽东用餐,餐桌上谈得仍然不愉快。离开餐厅,来到会客室,毛泽东转了话题,撇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通报中国党的情况。  

  “我准备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了。”毛泽东望着赫鲁晓夫,语气庄重。赫鲁晓夫并不感觉意外,因为1954年毛泽东就讲了不想当国家主席的话,他讨厌诸如迎送国家元首,接受各国大使递交国书一类国事活动。“有人接替吗?”赫鲁晓夫眨着眼问。“有。我们党里有几位同志,他们都不比我差,完全有条件。”毛泽东综合评论后,便搬动手指,如数家珍......

        “第一个是刘少奇。这个人在北京和保定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到你们这里学习,l921年转入共产党,无论能力、经验还是声望,都完全具备条件了。他的长处是政治上坚定,原则性很强,弱点是灵活性不够。” 

  “文化大革命”打倒刘少奇,听到过这段评价的中国同志都想不通。外国的共产党人也明白,评价上的前后矛盾显然出于政治原因,而非实事求是。 

  “第二个是邓小平。”毛泽东搬下第二个指头。在场的同志都印象很深,因为按声望和职务,大家都以为该说周恩来了,但毛泽东先说了邓小平。“这个人政治性强,思圆行方;既有原则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很有发展前途。” 

  赫鲁晓夫忽然苦笑:“是啊,我也感觉到这个人很厉害,不好打交道。他观察问题很敏锐……”赫鲁晓夫收住嘴,做个手势,表示办事坚定果断的意思。 

  毛泽东也笑了,他知道邓小平在两党谈判中使苏联人日子不好过。他在面前竖起一根手指表示强调:“今后他到这里来,同我到这里来一个样;你们怎么对待我,就怎么对待他。” 

  当时在场同志对这段话记忆深,是因为毛泽东对邓小平评价高又唯一没讲缺点。 

  毛泽东继续搬下第三根指头:“第三个是周恩来。这个同志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但是周恩来政治上弱点……但他是个好人。” 

  赫鲁晓夫点点头,说:“咱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我们这里将由柯西金接替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米高扬也是政治上原则性不够强,拿掉谁他都难过……但他是个好人。”赫鲁晓夫舔一下嘴唇,又情不自禁地补充说:“不过大家还是希望由我来管全局。” 

  毛泽东已经搬下第四个指头:“朱德同志年龄大了。他德高望重,”毛泽东略一停顿,加重语气,“威望很高。但你不能指望他主持工作办大事了,年龄不饶人。总之,这些人不管谁到这里来,希望你们都把他们像我一样来对待,都看做是你们的朋友。” 

  “那好,我们一定会这样做。”赫鲁晓夫晃动一下右手食指:“实际上他们也是我们的朋友。” 

 毛泽东这些评论语言,言简意赅应该说是深刻而又实事求是的。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多次坦率地讲:“我不是帅才。” 

  在一次涉及人事分工的会议上,毛泽东望着周恩来:“恩来同志,你来怎么样?” 

  周恩来摆手:“不行不行,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不是帅才。我理理家可以,做不了帅……” 

  董必武点头,慢条斯理地说:“总理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很好的大管家。” 

  我们如何理解领袖群中这样一致的看法?或许薄一波的回忆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 

  1950年6月6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因为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毛泽东作报告《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所以全会期间,周恩来曾与中财委的薄一波聊天,谈论稳定物价等问题。 

  话一聊开,内容渐渐广泛。周恩来想到什么事,带着思考的神情问:“一波同志,你在晋冀鲁豫同伯承、小平共事多年,你对他们二位的工作怎么看?” 

  薄一波说:“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很好,确实是同心同德,和谐有致。” 

  周恩来笑着摇头:“我不是讲他们的配合,而是问你对他们的工作方法怎么看?” 

  薄一波恢谐、幽默,聪明地反问道:“总理,您是老领导了,又跟他们相识甚早,您看呢?” 

  “好啊,”周恩来爽朗笑道:“你又把问题原样奉还了。” 

  薄一波也笑:“不是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吗?我这叫解问题还需提问人嘛。” 

  周恩来敛去笑容,思考着说:“据我多年观察,他们两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你看是不是这样?” 

  薄一波连连点头:“完全同意总理的评价,这八个字概括得很准确。他们在工作上所以配合得那样得心应手,恐怕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周恩来仍然是一副凝重的思考神色:“那么,这两种工作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不待薄一波回答出他的所选,周恩来已经沉思着继续讲下去:“从愿望上说,我更欣赏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但说实在话,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一点。我同伯承同志一样,在工作上常常是‘举轻若重’。这也许是同我长期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有关吧……” 

  无疑,总理对自己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乐于承认。他确实做不到举重若轻。他的外事秘书陈浩,见他三更未眠,五更又起,日理万机,辛劳过度,曾忍不住劝说:“总理,有些事你不要管得太细;又管这又管那的,一个人的精力哪顾得上那么多呀?” 

  尼克松与周恩来接触算不上多,却在一面之后即对周恩来的“举轻若重”大发感慨: 

  周恩来也具有另一种罕见的本事:他对琐事非常关注,但没有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我们在北京的第三天晚上,应邀去观看体育和乒乓球表演。当时天已经下雪,而我们预定第二天要去参观长城。周恩来离开了一会儿,我以为他是去休息室。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亲自去关照人们清扫通往长城路上的积雪。第二天,路上洁净得如同不曾下过雪似的。这个例子是很典型的。 

  我还发现,在机场欢迎我们的仪仗队是周恩来亲自挑选的。这些士兵身体健康、魁梧,穿着整洁。周本人还亲自为乐队挑选了在晚宴上为我们演奏的乐曲。我相信他一定事先研究过我的背景情况(事实上正是如此),因为他选择的许多曲子都是我所喜欢的,包括在我的就职仪式上演奏过的《美丽的阿美利加》。在结束这次旅行后,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告诉我:有一次,在他与周恩来会谈之前,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妇女,递给周恩来一份报纸清样请他过目。这是周为第二天报纸编排的头版。 

  对于周恩来来说,任何大事都是从注意小事入手这一格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虽然亲自照料每一棵树,但也能够看到森林。 

  毫无疑问,当我们赞颂周恩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周密细致,扎实稳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联想到诸葛亮,但我相信不会有人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可能兼具“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的两种优秀品格。但对于一个事业来说,必须兼有这两种优秀人才。 

  曾有一位老干部不解地对我说:“哎呀,有些事小平同志就真能放得下手,就真敢放手不管交别人管。”曾有更多的老干部跟我谈起他们接触邓小平所目睹他“举重若轻”,“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故事。 

  其实,这正是帅才所必备的优秀品格。若无这种大气势,他怎么可能成为继毛泽东之后,又一个改变中国历史,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巨人? 

  我还要说的一点是:周恩来的伟大高尚决不在于他是否是帅才,而在于他在自己的位置上怎样做的?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和业绩? 

  当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以大手笔感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那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俱往矣”时,周恩来却在这条路上丢开秦皇汉武不看,只看了张良庙和武侯祠。 

  当毛泽东赴莫斯科同斯大林谈判,津津有味地读着彼得大帝和拿破仑时,斯大林着急地说:“你不行,这些具体事你谈不清,你叫周恩来来谈”…… 

  我创作中的书,正是要由此谈起。不过,谈话者将不再是我,而是跟随总理几十年的何树英同志。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合肥站 hf.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