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振,薛振讲师,薛振联系方式,薛振培训师-【讲师网】
九型人格实战导师
48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薛振:人格与潜意识——九种个性、薛振、培训师、讲师、导师
2016-01-20 12581

人格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一、词语概念

  英语:personality; moral integrity; human dignity

  词义: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二、基本解释

  1. [character;personality]∶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

  2. [human dignity]∶人的道德品质

  在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05年修订版中,人格一词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从词典中的解释可以看出,人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到一个人的能力道德,小到一个人的个性习惯,无所不包。而且无论哪一点无疑都对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详细解释

  1. 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蔡元培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闻一多 《<李白之死>序》:“此诗所述亦凭臆造,无非欲藉以描画诗人的人格罢了。”老舍 《四世同堂》二五:“他以为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而也需要师生间的感情的与人格的接触。”

  2. 人的道德品质。

  梁启超《新民说》第五节:“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 陈学昭 《工作着是美丽的》九:“﹝她﹞又没有卖淫,损害了家庭的名誉和自身的人格。”

  3. 谓人按照法律、道德或其他社会准则应享有的权利或资格。

  瞿秋白《赤俄之归途》四:“把一般争人格的青年学生,打得落花流水。” 茅盾 《动摇》八:“公家发配,太不尊重女子人格。”

编辑本段

四、汉语大词典的解释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①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公民人格平等,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

  ②在心理学上,即“个性”。

  ③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卑下|高尚的人格。

人格的定义和特征

  ①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是就人格而言的。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类似于我们平常说的个性。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

  ②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性格与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而气质就好像是给人格打上了一种色彩、一个标记。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赋予性格光泽。同样是热爱劳动的人,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的人表现为动作迅速,但粗糙一些,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③人格养成是根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对十六岁、即将成人的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形式。日常生活里我们所说的人格包含了许多含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与伦理、道德相对)、法律上的指一种资格(与权利义务有关)等等。。。。。。

  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能感受到书中作者所刻画的各种人物的心理特征,有的人英勇、有的人懦弱;有的急躁,有的沉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觉察到周围人各不相同的特征,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等等,这些心理特征其实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人格一词的起源(英文personality)自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关于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提法。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3.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据此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在心理学上将人格定义为: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什么是人格 

  在1937年出版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中,奥尔伯特把人格研究状况介绍给美国。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某些公认的观点。奥尔波特早期理论的创建主要受到哈佛大学毕业后在德国吸收的格式塔心理学和早期形成的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的影响。我们在第四章中已经看到,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意识经验的完整和相互联系,它的致命弱点是不能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它而试图对它进行任何分解。它几乎完全忽视了潜意识心理。奥尔伯特认为,格式塔心理学“是那种我一直在渴求的但并不是知道它存在的心理学”(1968,第387页)。事实上,奥尔伯特怀疑把科学作为人格信息的来源。他对文学和哲学看到的有关人类的描述感到更为满意。这并不是说,奥尔伯特忽视科学方法提供的信息,显然他不是这样。但是,他并不希望在致力理解人格的研究工作中被圄于科学方法之内。他认为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积累了许多有用的而却是非科学的信息。不对它们加以利用是极为愚蠢和鲁莽的。

  1937年,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sona相联系。他还对无视中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最后得出了自己对人格的著名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的那些心里物理系统中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动力组织”。

  1961年,奥尔波特把“独特地顺应环境”改为“决定行为和思想的特性”。既然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是对它的大多数重要概念的总和,那么我们究竟对它的一些基本的组成部分做更细致地考证。

动力组织

  它说明这样的事实:虽然人格往往具有组织性,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根据奥尔波特的理论,人格从来就不是某种固定之物,而是某种正在生成着的东西。虽然人们在经验的变化中保持同一性的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相似性,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在面对一种特定的经验时,绝非一模一样。他这种思想是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那里继承过来的。赫拉克里特说:“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格也是如此,虽然他在个人的内部具有组织性和延续性,但是它又在经常变化,或者说经常转变为某些不相同的东西。

心理物理系统

  根据奥尔波特的理论:“心理物理”这一术语提醒我们记住,人格即非纯属心理方面,又非纯属于神经方面。这个组织需要身心双方的作用,它们被不可分割地融合成一个个人的整体。

决定

  根据奥尔波特的理论,人格即不是一种抽象物,也不是一种任意编造之物,它的的确确存在着,“人格是某种存在的东西,它的确是某种存在的东西……它是隐藏于独特的行为之后和个体中的某种东西”。奥尔波特认为个人绝非仅仅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相反,个人行为的产生全在于它的人格结构本身。

行为和思想的特性

  前面已经谈到奥尔波特于1961年修订了人格的定义,删掉“独特地顺应环境”,改为“行为和思想的特性”。这样做的原因是他感到原先这句话过分重视生存因而强调了生理需要的满足。修改过的定义涉及到所有的行为和思想,不论它们是否与顺应环境有关。例如,个人对未来的思想,就像饥饿内驱力需要满足一样重要,但是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奥尔伯特的人各定义的两种陈述都强调了个性的重要性。在1937年所作的定义中,它是用了“独特”(unique)这个词,而在1961年所作的定义中他用了“特性”(characteristic)这个词。的确,据我们所知,注重研究个体而不注重研究支配全人类的规律是一个贯穿奥尔波特研究活动始终的永恒主题。他三番五次地重申,绝不会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了解某个特殊个体的唯一途径是研究这个特定的人。奥尔波特区分了人格、性格、气质和类型等术语。

性格

  奥尔波特认为“性格”这个术语有些含糊,因为它意味着人们对某人的道德判断。例如当我们说某个人具有“良好的性格”时,就含有这种道德判断。奥尔波特更愿意:“把性格定义为加以评定的人格,而把人格定义为不加以评定的性格”。

气质

  奥尔波特把气质、智力和体质都看作人格形成的原料。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由遗传决定的。气质是人格的情绪组成部分,奥尔波特对气质作了如下叙述: …….个人情绪本质的特有现象,包括对情绪刺激的易感性,一贯反应的强度和速度,主导心境的性质,以及心境波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和强度,这些现象度被看作是依赖于本质构造的,所以它们主要是器官的遗传特质。

类型

  类型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分类。换言之,当我们描述别人时,我们就使用了这一术语。所以类型是把人们分类的方法。若某人常常产生攻击性行为,我们也许会说,他或她的行为适合这种类型。另一方面,人格是某种存在于个体内部激起他或她按照某种方式行动的东西。我们可以这样说,人格产生了被描述成不同类型的行为模式。

人格在灵魂心理学中的概念

  灵魂心理学属于灵魂医学(Soul Medicine)范畴,灵魂心理学给人格定义为,人格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禀承的内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灵魂医学认为信使是一切能够表达生物体内部之间以及与外界沟通联系并发生相应生物效应的各种生物语言。

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编辑本段

民法理论中的人格

  民法中的人格,即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具体表现为人格权,如自然人的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等。

 

人格理论

心理学家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由于各自观点及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先后出现了几十种人格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人格进行了探讨,现仅介绍其中的四种人格理论:特质论、多元类型论、心理动力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十八型人格理论。

(一)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theoryofpersonalitytrait)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医学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1897~1967)和卡特尔(R.B.Carttell,1905~)。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Sixteen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air,16PF)。

(二)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是20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产生的一种人格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personalitytype)的差异。人格类型理论有三种,即: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以下仅对对立类型理论作一简要介绍,至于多元类型理论,在后面的章节将分别以气质和性格类型学说加以讨论。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A—B型人格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福利曼和罗斯曼(Friedman&Rosenman,1974)描述了A—B人格类型,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易患冠心病。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发现,A型人格的人数是B型人格人数的两倍。B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属于安定型人格。

(三)心理动力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相互影响,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内部支配作用。其中本我是属于无意识的,自我和超我则一部分属于无意识,一部分属于有意识的。本我代表本能的力量,超我则是社会规范,两者从根本上讲是相互冲突的。自我的作用就是协调本我、现实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在遵循“现实”和“道德”的原则下,满足本我的要求。可见,自我要为三个对象服务,而本我和超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冲突不可避免。健全的本我就是能寻求到某种方式,把这种内心冲突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自我功能减弱、人格的三部分失去平衡彼此就会相互冲突,则容易导致心理疾患的发生。

(四)人本主义理论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论者提出了更为积极的人格理论。他们认为人是积极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健全的机体,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人本主义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包括自我观念、积极关注、自我和谐和自我实现四个要点。自我观念(selfconcept)是个体在其生活环境中对每一经验的评估及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作用于环境事物,产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评价性)经验相一致,就会顺利形成自我观念。否则,自我观念的形成就会遇到困难。积极关注(positiveregard)就是个体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如果获得外界的积极关注越多,他的自我观念将会越来越明确,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自我和谐(selfcongruence)是指一个人自我观念中没有自我冲突时的心理现象。反之,自我不和谐包括:直接经验与评价性经验之间的不和谐;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改变自我不和谐的方法在于向当事人提供一个和谐环境,对他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他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促进对自我的积极探索,形成健康和谐的自我观念,发挥其实现自我的潜能。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指个体趋向完美、趋向实现、趋向自我的保持与提高的倾向。它是激发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个体要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要具备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客观正确的自我估价、无条件关注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等五个心理素质特征。

(五)十八型人格理论

  18型人格,又名人性人格学、十八种性格。是中国学者尧谷子(原名张鹏)的最新人格理论,他以人性为根本出发点,先分析出人性要素的十大层次,且在研究九型人格理论、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人格大五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十八种人格类型。其内容囊括人格的方方面面,在纵向上能把握人格的静态结构,在横向能解释它的发展及动态过程,同时具有主动、灵活、开放的属性,这样一个框架就基本能使整个人格研究系统化。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对人格作用的简要归纳如下:

  1.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征。

(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依(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多研究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另外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例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总之,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六)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常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教师的气氛中,学生常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教师的期望引起的效应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另外,学校是同龄群体聚集的场所,同伴群体常对人格的形成起到巨大的影响。

 

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的差别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的方式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是:

  (1)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认知方式。

  (2)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

(3)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有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

 

潜意识

 

潜意识(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潜意识,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认识潜意识

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即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

潜在意识的世界,是超越三度空间的超高度空间世界。潜意识一经开启,将和宇宙意识产生共鸣,宇宙信息就会以图像方式浮现出来,心灵感应等 ESP(Extra Sensory Perception 的略称,中文意为“超感官知觉”)能力也将一一出现。

爱因斯坦把第四度空间定位为“时间和空间合二为一的世界”。

分析认为,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积累的大量知识,充分开发之后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人类现在需要做的,则是正确认识和激发潜意识。

 

潜意识的发现

这项说法在现实世界固然难以想象,但在潜在的世界则可能存在。每一个人都具备潜意识的存在,只是过去并没有这种体认。潜意识的发现始自催眠术。现代催眠术的原始型态是奥地利维也纳的医师梅斯梅尔所创立。但是第一次提出人类具有潜在意识学说的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所谈的潜意识,是一种与理性相对立存在的本能,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动力,他认为,人类又一种本能,也就是追求满足的、享受的、幸福的生活潜意识。这种潜意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在不知不觉中控制着人类的言语行动。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潜意识可以升华成为人类文明的原始动力。

根据维也纳大学康士坦丁博士估算,人类的脑神经细胞数量约有一千五百亿个,脑神经细胞受到外部的刺激,会长出芽,再长成枝(神经元),与其它脑细胞结合并相互联络,促使联络网的发达,于是开启了信息电路,然而人类有95%以上的神经元处于未使用状态,这些沉睡的神经元如果能够被唤醒,几乎人人都可以变成“超人”。

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属于显意识的范围,约占意识的5%,换句话说,95% 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

这仅仅是理论值,就目前只用到很少的脑细胞的大脑,其耗氧量已经占到全身耗氧量的四分之一。所以全部使用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像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天才人物,一生中也不过运用了他们潜意识力量的2%不到。因此,任何人不论你聪明才智的高低,成功背景的好坏,也不论你的愿望多么的高不可攀,只要懂得善用这股潜在的能力,它就一定可以将你的愿望具体的在你的生活中实现出来。潜意识如同一部万能的机器,任何愿望都可以办得到,但须要有人来驾驭它,而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只要你有心控制,只让好的印象或暗示进入潜意识就可以了。潜意识大师摩菲博士说过:“只要我们不断地用充满希望与期待的话来与潜意识交谈,潜意识就会让你的生活状况变得更明朗,让你的希望和期待实现”。

只要你不去想负面的事情,而选择有积极性、正面性、建设性的事情,你就可以左右你自己的命运。

 

潜意识的六大特征

  1.能量无比巨大:博恩?崔西说:潜意识是显意识力量的3万倍以上。

  2.最喜欢带感情色彩的信息。

  3.不识真假,直来直去,绝不打折扣的执行者,说什么就做什么(时间长短不一定)。

  4.比较容易受图像方面的刺激。

  5.我们不能觉察到,但只有通过催眠才能开发它。

  6.放松时,最容易进入潜意识。

 

潜意识的形成

所有的肉体痛苦和情感的丧失及被麻醉而失去意识的时刻。

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原理是: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而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但是这个反作用,以往我们注意的是意识中可意识部分的能动作用,却没有注意到意识中不可意识部分即潜意识的消极负面作用。

潜意识形成后,反作用于人的身体,减慢我们的思维速度,影响我们的记忆……从而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也影响了我们的精神。

  

潜意识形成举例

一位母亲由于莫名的烦躁,对孩子的不上进感到焦虑,经常打骂指责孩子,并对孩子说:“你瞎了吗?这样的东西都看不见?”或者“你聋了吗,我讲的话你都听不进去?” 在这里可以看出在打痛孩子肉体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向孩子心灵致入潜意识,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孩子将来在他的视觉或听觉方面肯定会有心理障碍,或者是听不清充足的音色,或者是看不全充足的颜色。

潜意识作用举例

“会下围棋的人大概都知道下棋先后次序的重要性,我国棋圣聂卫平对此是深有体会。聂棋圣曾经在一次国际重要围棋比赛后遗憾地说,自己明明前半盘领先优势很大,在收官子的阶段自己怎么下出了昏招啊!明明是在脑袋里想好的最佳收官次序,可是在出手下子时却下出最差的收官次序,真是莫名其妙,结果被别人翻盘了!真遗憾啊 ”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反过来吧”或者诸如此类意念的潜意识在聂棋圣脑里起了作用! 在聂棋圣疲倦的时候,潜意识这个小人儿说:快反过来吧。他的大脑就把最佳的次序与最差的次序反了过来!这种潜意识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聂卫平棋圣早年或青年时期(或许是文革时的?)所遭受的肉体痛苦或精神迫害,同时伴随着“反过来”等意义的语言。

由于受这种潜意识的影响,聂棋圣又有多少次遗憾地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呢?这恐怕只有聂棋圣本人最清楚了。

人有所谓的意识和潜意识,一般人学习的时候,都是运用意识的力量,然而,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曾经说过:“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三万倍以上。” 所以,任何的潜能开发,任何的希望要实现,都是依靠你的潜意识。

在心理学中存在一种潜意识的说法,是人精神中枢的末端。

在心理学中存在绝对不可侵犯的领域,简称“绝对领域”分割了本我和自我,自我是一种人在正常情况下所表现的形式,是一种表面的,其可以理解为是人在刻意或有意自然的表现,使人们无法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在世界上的所有人根本不可以本我的形成存在,正应了中国的谚语知人知面不知心,本我是一种人们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是人们自身的本质,但不是所有人都了解自身有什么潜意识,比如:和尚在看到肉时,自我反应不想吃,但如果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他必然会吃,他之所以在前种情况下不想吃,是受到自我的克制,而世界上没有了任何人,他的自我形态不复存在,潜意识会操纵他吃,这就是本我和自我。通俗说本我的潜意识也是在人正常生活中有所表现,例如:做梦,就是一种潜意识的释放,而在心理学中潜意识是人们最本质的,本质通常潜意识强的人疑心多疑,不易被一些所谓精神控制操纵,而潜意识弱的人容易被操纵也就是容易被骗,潜意识当以本我的形式存在时就是所谓的精神错觉,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或精神分裂症,其就是本我突破绝对领域侵蚀自我。这种突破的方式,通常为受刺激或是人为引导,所以一些不坚强或受到重大刺激的人,本我就会取代自我,人便以潜意识的形式存在,不受自我的控制。自杀是人在受到刺激或恐惧到极限的时候而刺激潜意识的一种表现,潜意识还有一种表现就是在遇到情况本能的反应,这种本能是不受自我控制的,比如:当天上突然掉下钱时有些很穷的人不顾一切上去抢,这就是潜意识。而潜意识中,存在许多的本质,如恐惧、欲望、反击、爱、恨等等,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表现出来的。

幻觉是如何产生的?其通俗简单的讲是由于极度恐惧或极度欢喜而刺激潜意识变化出来的,幻想而不是以实体存在的,和做梦一样是潜意识的一种释放。

 

意识与潜意识的不同

意识是可以进行推理、可以作出选择的。例如,你可以选择书籍,选择住房,选择伴侣等。而潜意识是不受控制的,例如心脏的跳动,消化系统的运作,血液的循环、呼吸等,都是潜意识的作用。

潜意识不能进行推理,也不同你的意识进行争论。潜意识就如同土壤,意识如同种子。消极的,破坏性的思想只能长出灾难的果实。潜意识不能区别好坏。如果你认为某事是真的,潜意识也接受它为真的,即使实际上可能是假的。

心理学家做过大量的试验,表明人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对所有指示和暗示都接受,哪怕是错误的暗示,而且一旦接受后就做出相应的反应。催眠医师对试验者在催眠状态下暗示他是某某人,是猫或狗,试验人都能做出相应反应,有些反应与暗示的非常相像。

有一个熟练的催眠医师,在受试者进入休眠状态后,分别向他们暗示:你的背要发痒,你的鼻子流血了,你现在成了大理石塑像,你现在被冻起来了,现在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等之后,每个受试者做出的反应均与暗示的内容有关。

这潜意识是非人格化的,是没有选择的,是什么都接受的。因此,有意识的选择,如想法、前提等,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选择正确,你的心里才能充满快乐。

意识常常被称为客观心理,客观心理指通过身体的五大感官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通过这些感官,也就是通过观察、感受、教育等人们获得知识。客观心理的伟大功能是推理。

设想你是成千上万名旅客之一,你们每年来到洛杉矶,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洛杉矶是座美丽的城市。因为你看到美丽的公园,漂亮的街心花园,壮观的楼群,可爱的住宅……这都是客观心理工作的结果。

潜意识常被人称做主观心理。主观心理认识环境不靠五官功能,它通过直觉。它是产生感情的地方,是记忆的仓库。当你的五官停止活动时,就是它的功能最为活跃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客观心理终止活动或处于睡眠状态时,主观心理的智慧就彰显出来。

主观心理观察事物不需要使用视觉官能,它有超人的视力和超人的听力。你的主观心理可以离开你的身体,漂离到遥远的地方,给你带回来的信息往往很真实,很准确。

通过主观心理,你可以读懂别人的心思,可以阅读未拆封的信,看到保险箱里的东西。你的主观心理不需要交流就可以理解别人。了解这两种心理的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

你的潜意识无法与你争论。因此,如果你给它的是个错误的建议,它也会接受,并产生相应的结果。过去在你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基于你潜意识中的想法,它是你信仰的结果。

如果你传递的是错误观念,现在想把它改过来,你可以不断地重复一些有建设性的、和谐的和健康的思想,你的潜意识就会重新接受新的思维习惯,因为它是你习惯生成的基地。

你的意识所进行的习惯性思维在潜意识中留下了深深的“槽沟”。如果你想的都是些健康的、有意义的东西,这对你是很有好处的。

如果目前你已深陷恐惧、担忧和一些灾难性的想法之中,要想改变并不困难。你的潜意识是万能的,向它发布命令,让它接

受自由、幸福和健康的想法,很快你就会有自由、幸福和健康的感受。

 

荣格理论中的潜意识

个人潜意识

个人潜意识是由曾被意识了但又被压抑或忘却的、或最初不够生动,不能引起有意识印象的内容构成的。正像弗洛伊德早期的前意识概念一样,个人潜意识的内容对个人来说是极易获得的,并且在它与自我之间产生大量的交互作用。

个人潜意识包括荣格称之为情结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受到高度重视)的观念群。尤其情结是被共同的情调联系起来的使人心烦不安的观念群(荣格1913b/1913,第599页)。用以组成情结的主体经常不断地在人生中再现,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情结对人的行为起这不均匀的影响。又恋母情结的人会在直接或象征性地与母亲这个概念有联系的活动中,耗费大量的光阴。又恋父清洁、性爱情结、权力情结、金钱情结或其他类型的情结的个人也都如此。

荣格的理论最初是以设计一种探测情结的方法而出名的。荣格使用了词汇联想测验,在这之前威尔海姆.武德(wilheml wundt)曾为建立这个测验作了许多努力,但是荣格且把它作为在研究情结中测试个人的工具来重新设计。1909年他与弗洛伊德美国之行,在克拉克大学就演讲过这种研究。他的方法分两部分,首先以每次

对一个单词的方式给患者读一张100个单词的词汇表,然后,指示患者以尽快的速度回答出所记住的第一个词汇。他使用一些诸如头、绿色、水、唱歌、死亡、法律及陌生人之类的词汇。他用记秒表来测量病人对每个单词的反应时间。而病人测验时的呼吸率、皮肤的电导率也用电流计来测试。

荣格把下列指标当作“情结的指示器”,就是说用来指示情结的存在:

1.对某种刺激性词汇的反应时间比平均反应时间长。

2.以重复说出刺激性词汇作为反应。

  3.不能做出任何反应

  4.用笑来表现集体反应,呼吸率和皮肤导电率增快。

  5.借吧。

  6.继续对曾使用过的刺激性词汇作出反应。

  7.毫无意义的反应,如编造赐予。

  8.表面反应,例如,用一个听起来像刺激性单词的词汇来反应(不光彩的取胜)。

  9.用多个单词来反应。

  10.把刺激性词汇错误地理解成为其它的词。

集体潜意识

这是荣格理论中最大胆的、最神秘的、并引起最大争议的概念。理解集体潜意识就理解了同各理论的最核心部分。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中进程中的集体经验,或者用荣格本人的话来说,它是"一种不可计数的千百一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成绩午,一种美以实际仅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验的回声"(荣格1928,第162页)不仅全部人类历史的各个片断能在极其潜意识中找到,而且进化为人类的灵长类动物或动物祖先的踪迹也能在集体潜意识中发现。既然集体潜意识产生于全人类具有的、火一直都具有的共同经验,那么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对于一切人类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荣格说,它是'从任何一种有关于个人的东西中分离出来的,是全人类普遍所具有的,因此它的内容到处都能找到'(荣格1917/1953,第66页)。

这些印在人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种时期被称为"种族的记忆"、"原始意象"或更通常称为原型。原型可以解释为一种对世界的某些方面做出反应的先天倾向。正如眼睛和耳朵的金华能对环境的某些方面反应极为敏捷一样,所以人脑的进化也同样是个人对他或她所接触到的无数的世世代代以来反复经历的某类经验的反应极为敏感。因此,对于无论哪种普遍的、每一代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经历的经验来说,都存在着一种原型。

你只要对这个问题"一生中每个人必须尽力什么事情做出回答,就能力居出各种原型。这样的答案肯定包括诸如出生、死亡、太阳、黑暗、力量、女人、男人、性欲、水、魔法、母亲、英雄、痛苦等这类事情。对上述诗情和其他某些种类经验的反应存在着一种由遗传得来的先天倾向。一切有遗传得来的东西都是一种以某些方式处理普遍经验的倾向。怎样反应原型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环境。

集体潜意识是精神中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的一部分,并且它的一切内容却寻求各自的外在表现形式。当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在意识中不被意识时,他们就会通过梦、幻觉、想象和象征表现出来。因此很少有人能完全认识他们的集体潜意识内容,所以,大多数人只能利用研究梦和幻觉来了解自己。事实上,根据荣格的观点,既然这些东西象征着基本的韧性,因此人类能通过研究他们来充分了解自身的未来,并有希望终有一天能识其真实面目。从那种意义上来说,集体潜意识比任何一代人的知识更丰富。在后面我们会看到,荣格从各种浩繁的资料中收集了各种有关原型的信息,包括他自己的梦、幻觉、原始部落、艺术语言和精神病人的幻觉。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合肥站 hf.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