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耀华,谭耀华讲师,谭耀华联系方式,谭耀华培训师-【讲师网】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谭耀华: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
2016-01-20 10935

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环保是最近十年中国最流行和时髦的课题,环保部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理直气壮的执法,我们的民众过去一百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环保,从过去五年里层出不穷的环保类群体事件就可以看出,公众的环保意识也正在觉醒,政府从血汗GDP的考核也逐渐转成绿色GDP的考核,我们最高层也开始逐渐重视,前不久习总书记亲自过问内蒙古沙漠污染问题就是例证,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希望的春天在走。

当雾霾成了中国特色,当水污染成了见怪不怪,各类因污染导致的疾病民众挤满了各类大小医院,在中国,没有一个现象像环境污染这样触目惊心,没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必然阶段?是脱贫致富的必然捷径?是中国人员素质差,环保意识未觉醒?是中国的环保科技水平不够?亦或资金不足?还是政府的考核指标有问题?或是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没转过弯来?或者说是中国的商人血管里没有流着道德的血液?

污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吗?

先抛开这些问题,我们先来反思一下,污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吗?

那我们来先看一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几个阶段。

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基本上分成几个阶段,1840年前为第一阶段,农耕文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自然和谐的运行体系为主。1840-2000年为第二阶段,工业文明,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化为标志。2000年以后,人类开始转向生态文明,以天人合一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运营体系。

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后,人类社会突然爆发的大生产力是以加速度攫取地球资源的过程,所谓刺激消费就是变相刺激浪费,与其说是生产力与科技的大爆发,不与说是人类思维和欲望的大爆发,人类沉浸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喜悦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蕴藏的大危机,因此这段时期的污染也是西方国家的普遍现象,污染的根源是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导致的,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人类节欲和生存危机感倒逼的过程,因此污染是特殊时代的思维产物,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在中国,普通大众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从追求有无开始到追求好坏,并且意识到解决“有无”并不能提升幸福感,解决“好坏”才是真正的幸福,意识到圆满的生活并不是仅依靠自己,还取决于水源,空气,食品,小区环境及社会和谐度,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生态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西北的沙尘爆对于整个东亚甚至全球都是一场灾难。

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带入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共识,这个生态圈需要个人,家庭,民众,国家,媒体,我们的环保企业等共同努力。首先就是思维的转变。

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度开发,反自然现像频生导致一系列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中国“天人合一”的思维体系对于解决人类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生态文明的第一特点:天人合一,以道为尊,尊重规律。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和人类及宇宙是高度相互关联的有机体,人是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 自然宇宙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每一种物种都是大地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庄子依据宇宙整体的思想,认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齐物论》)。自然界的生灭过程是一个有机的链条如以树木做成桌椅等器物,从树木言,这是毁(灭),从桌椅言,则是成。每一物种之间,既是相生的,又是相克的。

2010年6月19日,梅德韦杰夫在圣彼得堡论坛演讲时就曾建议遵循哲学家老子的教诲应对各类危机。梅德韦杰夫说:“如果我们遵循中国哲学家的遗训,我认为,我们能够找到平衡点,并成功走出这场巨大的考验。”并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的话:“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潘基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表示要将这一先贤的智慧应用到工作中,与各国一起共同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

道德经有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作为人类,作为政府,作为民众,首要是“严禁反自然的面对自然”,比如说放大欲望,吃反季节蔬菜,加各种激素畜养家禽,在食品中施加各种添加剂等都是严重的反自然行为。

 

生态文明的关键:减人欲。

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攫取地球资源的过程,就是人类欲望不断膨胀的过程,所谓刺激消费就是刺激欲望,所谓扩大内需就是扩大消费。人类本身及所有用品全部来源于大自然,工业文明的发展只能加速地球资源的消耗最终将人类带入万劫不复,加速毁灭的过程。

因此提倡节俭,重新成为人类必须具有的优良品质。克制欲望成为人类幸福的关键因素。

道家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无知无欲,质朴无华,如同婴儿一样,纯真、自然。老子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即是道家的自然人性论的基本内涵。后来,由于人的私欲膨胀,智力日增,遂使人逐步丧失了这种纯真无求的自然本性,导致人性异化与丧失,并由此而产生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在道家看来,人类私欲的膨胀,是社会的最大祸害。《老子》指出:“罪莫大于多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在他看来,“多欲”不仅在道德上由于追求“难得之货”而出现私欲、争夺、虚伪、欺诈等丑恶现象,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由于人类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也会导致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这里,我们不妨举两个实例说明之。其一,唐代中期,韦后和安乐公主为了追求自己的豪华富贵,多取珍禽异兽皮毛制作奇装异服。百官起而效之,也到处捕杀珍禽异兽,遂使江岭兽禽子集殆尽,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唐玄宗不得不下令禁止。其二,民“以食为天”,本无可非议,但是,目前大陆流行的“海吃”派,则必会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所以,庄子主张“洗已、去欲”(《老子?山木》)。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性回归,实现人性的正面价值,所谓“无欲以静,夭下将自定”(《老子》第三十七章);“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庄子?天地》);“朴素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

根据道家“复归于朴”的自然人性论,在价值实现上,老子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音”(《老子》第五十九章)的原则。这里所谓“治人”即治理国家,“事天”即改造自然。在历代注《老子》中,“音”字虽有多种解释,但当以(汉)河上公的“当爱民财,不为奢泰”之说为上。这与《老子》第二十九章所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之义相通,既反对无限地掠夺自然,也反对人类的奢侈生活方式,大力提倡“俭约”(“三宝”之一)。认为只有真正做到“少私寡欲”,才能恢复人性的纯洁,达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目的。道家所倡的“去甚、去奢、去泰”的俭约思想,既包含着满足人类需要的适度原则,也包含着生产发展和人类行为的适度原则。这一适度原则,对于重建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是极富有启发意义的。

现代生态伦理学家汤姆?雷根从人类主义生态伦理立场出发,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一)生存需求。这属于生物学、生态学赋于人类的基本利益和权利;(二)社会需求(如卫生保健、安全、集会结社、教育、休闲等)。这属于人类文化学所规定的人类特有的利益和权利;(三)奢靡欲望需求。这属于消费经济学满足于世界上少数人高消费的利益。每当人类与自然发生冲突时,应当首先满足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社会需求。对于奢靡欲望所造成的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应该“适度地引导消费”,反对奢侈的生活方式是符合生态伦理道德的。现代著名学者莱波尔特在自己的大地伦理学研究中,提出了大地有机体的观点,认为大地上的每一种生物都是大地有机器官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人类的奴隶,人应当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力。他希望通过“大地伦理学”来限制人类的过分行为和膨胀欲望,以免超过自然环境阂限,从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造成恶性循环。现代学者哈里森?布朗针对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工业扩张等问题,发表了《人类未来的挑战》,指出由于人类自身生产的膨胀以及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大地自然环境因此而大受损伤。在他看来,唯一可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有权威的政府,严格限制人类欲望的膨胀,有限度地发展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从而建立新的社会整合机构。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在《生存之路》一书中,提出“使用应得其宜”的思想,主张“大地的中庸之道”,以反对人类的各种“过分”行为。英国学者E?F?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赞赏老子的“知足”思想,指出“所谓自我克制,是知足”。认为只有克制人类自己的欲望,才能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他看来,人类无限制地滥采滥用化学燃料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炭等),就会威胁人类文明;如果任意糟蹋自然环境,就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未来的生存之路,只能发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消费方式。在经济发展方面,他主张寻找一种介于功利主义和传统主义之间的“中道”,既反对现代的发展模式,也反对“传统的停滞”,任何走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科学技术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科学技术最好是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中间技术”.即介于镰刀与拖拉机之间的技术,借以保护生态环境。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针对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盲目增长论,提出了“适度增长”的观念。在他看来,现代世界上所谓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等五大灾难性问题,都是这种发展经济的“盲目增长论”所致。要扭转这种恶性发展局面.除了在科学技术和法制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之外,更应该从价值观上牢固树立“适度增长”的环保意识。既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任何现实性的增长也都应该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以上各位学者关于适度原则的议论,都是针对现代环保问题而提出的。这与道家的“去甚、去奢、去泰”的思想.在价值观上,是极为相似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家的生态智慧的现代价值。

环保即生态。用形更需用神,保新更需保心。

心正则行正,行正则事正,事正则天下正。

心静国土静,心平天下平,心安天下安。

正如上所述,如果我们认真去探求环境保护的源头,就会发现一切都来源于内心,如果说环保型科学技术及创新的动力是形,则思维的变化,或者说心的变化是神。如果没有神的变化,环境保护没有驱动力,这个神是什么,简单说就是道,就是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就是节欲,就是正心,就是和谐,就是小康,也是大同。只有心正,才可能行正,进而事才可正,通过科技创新保护人类有一个新鲜的环境和条件,还需通过文化,以文化人,正心诚意,方是人类长久之本。

 

耀华先生 九州哲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哲商》杂志主编  国际哲商联合会执行理事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合肥站 hf.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