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上,刘上讲师,刘上联系方式,刘上培训师-【讲师网】
九型人格、团队建设、阳光心态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刘上:不同年龄孩子对“分享”的本能反应
2019-04-07 2549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小孩子也有更多机会聚在一起玩。孩子如果“太小气”,家长为了避免成人之间的“尴尬”,或斥责孩子“没良心”,或勉强孩子将自己喜欢的东西礼让他人,更有甚者会对孩子说:“你先给妹妹,我等会儿再给你买一个更大的。”在各种威胁、哄骗和利诱下,孩子不得不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分开,说实话,他们内心并不享受这个过程。怎样才能“分而享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对分享的本能感觉吧。

  其实,7岁以内的孩子都是自我为中心的,简单来说就是:凡事优先考虑自己是孩子的第一本能。孩子的成长历史就是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如果你嫌弃小孩子不懂分享,还不如嫌弃人类不能一生下来就会说话和走路呢。总的来说,0-7岁孩子的物权意识大概是这样几个阶段:

1岁:我不知道玩具是谁的,你们都可以玩!

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对于玩具的争抢不太在意,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之后,只要有的玩有的乐就欣然接受。这个阶段父母的回应、关爱和陪伴是给孩子建立社交信任感的关键。

2岁:看到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这会儿就是好奇宝宝,看到什么都要拿来玩一玩摸一摸,娃根本不管是谁的东西,所到之处全是娃的主权范围。我的全是我的,你的更是我的,就是这么霸道!如果父母强行要求分享,反而容易强化孩子的占有欲。

  3岁:谁也不许碰我的东西!

这个阶段娃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伴随着第一叛逆期的“独立宣言”,基本上对于自己的东西有较强的保护欲。“我的,我的,谁也不许碰!”这个时期孩子会突然变得特别“小气”,不让别的小朋友从自己手中拿走玩具或食物。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自然体现,他要维护“我的东西”。这时的孩子在对待事物和他人的时候,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学习“去除”这个“自我中心”。他会慢慢认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别人,但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面对小霸王,父母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尊重孩子的选择非常重要。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分享的小办法,比如,轮流玩、交换玩。这样不仅能避免冲突,还能让孩子发现一个玩具通过交换竟然可以变成两个玩具,而且轮流玩比一个人玩更有意思,那时,他们便开始逐渐对“分享”有点儿兴趣了。

4~5岁:让我把喜欢的给别人,所以你更喜欢别人!

  当自己的宝贝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我们大人礼让的传统道德思想便开始发挥作用了。

记得曾经有一个抑郁症的案例,那是个上大一的女生,声音十分纤细怯懦,令她觉得痛苦的原因之一是“妈妈不是真的爱我”,而与之相关联的记忆却是尘封已久的往事:

小时候,妈妈总是把我喜欢的东西随便送给邻居或客人。女生的妈妈听后十分委屈,自己从小到大受的教育就是:宁肯自己没有,也要给别人。因此当别人的小孩来家里玩,看上女儿的玩具,作为大人,按照礼仪,不应该让客人难堪,所以大多会满足那些小客人的愿望。但送掉的玩具只是小部分,女儿何以认为自己不是真的爱她呢?殊不知,孩子从妈妈那里解读到的信息是:妈妈不在意我的感受——她其实并不喜欢我。

  有时,当事物与情感相关联时,孩子不愿分享的往往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该事物背后隐含的情感。虽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留心给孩子机会,让他充分表达出为何不愿分享的真正原因。有的孩子对喜欢的玩具,会倾注内心的情感。比如,上例中,那个大一的女生儿时最爱的是一个毛绒玩具,那时她刚刚和父母分房,独自入睡时,就只有那个毛绒玩具陪伴着她。可见,这个玩具在孩子心中的分量远不止于玩具而已,俨然已是妈妈的替代。因此,当妈妈随意地将这个玩具送给邻居家的孩子时,她心中便充满了愤怒,之后,她认为妈妈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当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她便选择性地关注并加强这个想法,最后得出“妈妈其实并不爱我”的消极结论。如果当时妈妈留意到女儿的情绪异常,多加询问,得知原因后,对孩子进行弥补,那么这次小事件就不会演变成日后的大伤害了。

  其实,不经过孩子同意,就随意拿他的东西分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你心里似乎并不被尊重。在我们看来,只有当孩子得到足够的爱和尊重时,才有可能真正地去和别人分享。

  如果爸爸妈妈要送东西给小朋友,尤其是和孩子同龄的小朋友,最好请你的孩子当参谋,让他参与选购、分配、赠送等环节。整个过程对孩子透明化,他就会有安全感和把握感,这样他会感觉更好一些。如果他执意不愿和小朋友分享,你务必弄清个中原委,再加以引导,切不可为了维护世俗礼仪,伤到亲子之情。

  5~6岁:我知道大人希望我怎么做,但这并不是我真心想做的……

  我们都曾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生活中家长也会把这样的故事教给孩子。但现实生活中的“孔融”又有几个呢?不少家长为了达到让孩子学会分享的目的,想出各种刺激孩子的招儿——爷爷对孙儿说“我想吃你手上的大苹果”,以此来考验孩子对自己是否孝顺。当孩子将大苹果递给爷爷时,爷爷却摆手说“爷爷其实不是真的要吃”,然后欣慰地把大苹果还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爷爷基本上在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分享只是一道情感测试题,是一种形式而已,它不会让你真的失去什么。如此这般,孩子学会的便是“假分享”,一旦他发现真的会失去东西时,就会拒绝附和这种形式。

  分享和其他品质一样,需要外界良性刺激才能发展并加以巩固。对于小孩子来说,他需要体验到:我通过失去一部分东西或行使权,能获得双份的快乐,而这种快乐的感受足以抵消失去时的不舒服。这样,良性循环才能形成。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合肥站 hf.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